威斯尼斯人(中国·娱乐)官方网站-正版App Store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研 > 教研成果 

《经济生活》期中同步辅导

已浏览:6973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1-04-22

  《经济生活》期中同步辅导

A·知识要点概述

第一单元:学习本单元,可以了解货币的本质和职能,理性地面对消费观念的变化,还可以为科学地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作知识上的准备。

生活与消费

神奇的货币

多变的价格

多彩的消费

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

揭开货币的

神秘面纱

信用工具和

外汇

货币的产生、含义、本质

货币的基本职能

纸币的含义、发行限度

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

外汇、汇率及影响

影响价格的因素

价格变动的影响

供求影响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

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消费及其类型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消费的类型和结构

消费心理面面观

做理智的消费者

 

 第二单元:学习本单元,可以感悟到锐意进取、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伟大的创业实践,建设富强的祖国需要我们埋头苦干。

生产与消费

大力发展生产力

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生产与经济制度

公司的类型

公司的经营与发展

劳动和就业

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公司的经营

新时代的劳动者

企业与劳动者

便捷的投资——储蓄存款

我国的商业银行

高风险高收益同在—股票

稳健的投资—债券

规避风险的途径—保险

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股票、债券和保险

投资理财的选择

综合探究:

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

生产、劳动与经营

B·重点难点解析

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从货币的产生过程看,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本身也只是一种商品;从货币的作用看,货币同其他一般等价物一样,在交换中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因此,货币并不神秘,金钱既不是万恶的,也不是万能的,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2.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在这里,“基本”是指这两个职能是从货币产生时就有的,货币的其他三个职能即贮藏手段职能、支付手段职能以及世界货币职能,都是在这两个基本职能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

3.外汇与外币的关系。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外汇是一种以外币表示的金融资产,既可以用于国际支付,还能换成其他形式的外币资产。外汇是一个国家宝贵的战略资源,对于保障进口、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具有重大作用。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国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的外汇积累。

外汇与外币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首先,外汇包括外币,但外汇不等于就是外币。外汇还包括其他的金融资产,外汇的主要内容是外币支付凭证。其次,外汇尽管包括外币,但外币并非都是外汇。通常情况下,只有可以自由兑换的外币才是外汇,因为外汇的实质是国际间的支付手段。如果某些货币不能自由兑换,它就不能成为国际支付手段。

4.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价格高低不等,首先是因为它们所包含的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其次,各种因素(如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等)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第三,纸币发行量也会影响商品价格。当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时,就会引起物价上涨,诱发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也会影响商品价格。另外,货币本身的价值也会影响商品的价格。

6.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社会生产总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其中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分配、交换和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1)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表现: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生产提供可供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2)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表现:分配、交换和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实际状况,可以促进或者阻碍生产的发展。总之,生产过程、分配过程、交换过程、消费过程,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物质生产总过程,形成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理解社会生产总过程,可以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内容。

7.正确理解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8.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树立自主择业观;树立竞争就业观;树立职业平等观;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9.利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以及利率调整的时机。利率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是调节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手段。(1)存款利率变动的影响。通常存款利率上调会吸引公民储蓄,使流通中的货币量减少,从而使生活消费支出相对下降;利率下调会使储蓄下降,流通中货币量增大,从而使生活消费支出相对增加,同时还会改变居民的投资方向,如转向股票和债券等。可见,存款利率的调整主要是通过调节存款量来控制流通中的货币量和社会对生活资料和需求量。(2)贷款利率变动的影响。贷款利率上调会加大借款成本,抑制借款者的积极性,从而抑制银行贷款规模,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并使投资需求相对下降;利率下调会减少借贷成本,刺激借款,使银行贷款规模扩大,流通中货币量增加,并使投资需求增长。可见,贷款利率的调整主要是通过调节贷款量来控制货币量和社会对投资的需求量。

    利率杠杆的运用,通常是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尤其是总供给与总需求比例状况和物价指数,进行逆向调节。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或出现通货膨胀时,一般会提高利率,以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抑制总需求和物价增长;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和物价指数过低时,则会降低利率,以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刺激总需求的增长。

10.居民选择投资方式要考虑的因素。(1)注意投资的收益率与风险性。(2)注意投资的多元化。(3)投资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4)投资既要考虑个人利益,又要考虑国家利益,做到利国利民,同时不违反国家法律、政策。

C·典型例题分析(略)

D·同步拓展训练(略)

                        (作者:祝大桥  原载河南教育社《中学生时事政治报(高一新课程版)》2010年1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