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斯尼斯人(中国·娱乐)官方网站-正版App Store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教研 > 教研成果 

“讲练结合”,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

已浏览:7541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1-04-22

  

 “讲练结合”,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

                     ——探讨优化地理课堂的教学模式

苗东利1,胡可花2

(1.河南城建学院 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系,河南 平顶山 467044;2.威斯尼斯人娱乐官网下载,湖北 孝感 432100)

摘要:高中课程中,地理文理交融,被许多考生认为是文综中最难的一门。本文根据地理课程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具体案例,阐述“讲练结合”的方法和技巧,探讨优化地理课堂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地理课堂 认知内驱力 讲练结合

一、引言

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中学生课堂上注意力最佳状态时间不超过15分钟,如果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则时间更短。英国教育思想家洛克在其著作《教育漫话》中指出“教员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并且保持他的注意”。[1]

高中课程中,地理被许多考生认为是文综中最难的一门。它文理交融,既有理科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又兼文科的综合性与灵活性,许多学生觉得枯燥而抽象,没有兴趣,课堂上昏昏欲睡。教师怎样才能时刻抓住学生注意力,有效的利用课堂?本文根据地理课程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具体案例,阐述“讲练结合”的方法和技巧,探讨优化地理课堂的教学模式。

二、“讲练结合”,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是学生想理解要掌握的知识、要阐明与解决的问题时所产生的以求知为目标的动机因素,是指向学习任务本身的动机。对于地理学科,学生潜在的好奇心、求知欲、兴趣等心理倾向是影响地理认知内驱力的直接触发因素;而地理学习材料的性质、学习内容的难易、教师教学方法的运用等,又对这些心理倾向的巩固和发展有重要影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而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正确评价、适当的表扬和批评与开展学习竞赛等措施,对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是非常必要的。[2]英国著名科学家、哲学家波普尔也曾指出:“问题,构成了一切科学探索活动的实际出发点,从而,就只有通过适当的设问,我们才能在教学中真正实现人人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故此,我们提出“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边讲边练,通过设置科学、合理的练习,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集中精力,提高课堂效率。

“讲练结合”是中国传统教学经验的精华,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非常重要,无论什么样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都不可或缺。[3]课堂中,诸如“大家听懂了吗?”,“这个到底是为什么呢?”等频繁出现,是一种无效的提问,同样也是对课堂时间的浪费。[4]相反,“巧妙”的练习对课堂则会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所以练习设置要有的放矢,“精讲精练,边讲边练”,之后,“趁热打铁”,及时总结和讲评,越及时越好。因为时间过长,逐渐淡忘,学生就失去了积极性和学习动力。讲评要突出重点,重在指导,不应只作简单的重复,不能以题论题。[5]

三、案例分析

“经纬网”是高中地理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在初中已经有一定基础,但不够深入、全面。高二重习这部分知识,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一、经线、纬线的相关概念

二、经纬网的应用

3. 长度

1. 定义

2. 方向

4. 半球的划分

2. 定向

1. 定位

3. 求算距离

4. 最短航线

这部分知识较为抽象、枯燥,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单纯的讲授,很难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因而授课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思维活跃起来,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美国教育家肯斯1972年的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问题能激发学生不同类型的思维。[7]为此,我们尝试新的教学模式,通过设置“不同类型”的练习控制课堂节奏。

(一)“脑筋急转弯式”的练习

首先学习经线、纬线的定义、方向、特点,这部分知识较为简单,并且初中曾经学过,可以采用学生齐答的方式复习巩固,同时,随机地穿插一些“脑筋急转弯式”的问题。如:

①在地球上,经线有多少条?纬线有多少条?  无数条、无数条

②在地球上,这些线是客观存在的吗?        不是

③甲、乙两人从赤道出发,甲向北行,乙向东行,如果两人前进的方向保持不变,那么两人能否回到出发点?                甲不能、乙能

相比单纯的讲授,这类问题虽然简单,但较为灵活,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思维,增强其参与意识与自信心。

(二)“陷阱式”题目

讲解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方法,而后设置“陷阱式”题目。如:

①纬度为北纬的点是不是都位于北半球?             是 

②经度为西经的点是不是都位于西半球?举例说明。 不是(170°W,80°S)

由于人存在“思维定势”,所以这类问题迷惑性大,学生犯错后自然会对半球的划分印象深刻,同时也激发他们的“征服意识”,而后教师小结,正是因为东西半球的划分不是以0°和180°来划分的,因此在下面的判断中最容易出错,引起学生重视。

(三)层次性

学习了经纬网的基本概念后,开始学习经纬网的应用——1.定位,即读出图中某点的经纬度坐标。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在经纬网中定位,南北纬容易判断,而东西经的判断依据:自西向东(或沿着地球自转的方向),东经度增加,西经度减少,如图1所示。

图1

而后,应加强练习,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问题一定要有“层次性”,即由浅入深。如:在图2-图5中判断各点坐标。

①网格图

20°

40°

60°

10°

10°

图2

  

图2中A点坐标为:(20°E,10°N);

170°

180°

170°

30°

40°

20°

图3

图3中B点坐标为:(170°E,40°N), C点坐标为:(170°W,20°N)。

②球面图

图4

图4中A点坐标为:(160°W,20°N), D点坐标为:(160°E,40°N)。

③俯视图

   

图5

图5中a点坐标为:(90°N),b点坐标为:(135°W,0°)。

    边练习,边引导学生总结:在网格图中,方向判断——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在球面图及俯视图中,方向判断——北逆南顺(地球自转的方向)。再根据前面所讲解的规律,就可以读出图中点的坐标。

由此可以得出,问题设计要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且难度适中。就像“猴子跳着摘桃吃”,如果低头就可以吃到,则不具有挑战性,索然无味;而如果太高,遥遥不可及,则逐渐就失去动力。同样如此,问题太过容易学生觉得“小儿科”,太难会使学生丧失信心,因此必须适中,这样既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又可以满足其成功后的成就感。

(四)典型性

经纬网应用中2.定向是给出图中两点A和B,判断A在B的什么方向,主要有两种题型:由图形判断和由坐标判断,我们以由坐标判断为例。

①两点同是东经度:A(20°E,30°N),B(30°E,40°N)         A在B的 西南 方向。

②两点同是西经度:A(20°W,30°S),B(30°W,40°S)         A在B的 东北 方向。

③两点一东一西:A(20°E,30°N),B(30°W,40°N)           A在B的 东南 方向。

④两点一东一西:A(20°E,30°S),B(170°W,40°S)          A在B的 西北 方向。

引导学生总结:南北向判断一目了然,而东西向的判断为重点,两点同为东经度,度数大的在东边;两点同为西经度,度数小的在东边;一东一西,若经度数相加<180°,则东经度在东,西经度在西;一东一西,若经度数相加>180°,则东经度在西,西经度在东。

由此可见,设计问题一定要“精”,也就是典型,具有代表性。如前所述,每种类型一个例子足矣。

(五)趣味性

由于方向判断为难点,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这时,提出一个“趣味性”的问题,调节一下,如:

①当你站在北极点上,随意扔一个沙包,假定沙包落在了A(20°E,89.9°N),此时沙包位于你的什么方向?             正南方向

这类问题主要是为了调节课堂节奏,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具体情况而定。

(六)理论联系实际

生活即地理,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很强。在课堂练习中,我们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使学生感觉地理实用且趣味横生,从而从主观上接受这门课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6]如:

①在讲解完经纬网的有关知识后,学生比较疲惫,可以让学生对照地图册,读图主要经纬线所穿过的地理事物,如:60°N、40°N、23°26′N、23°26′S、赤道、0°经线等。

图6

一方面,设计该环节可以缓和课堂压力,另一方面,高考在考经纬网这一知识点时,往往也是和地形剖面图、区域地理图相结合,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本文已经介绍了课堂中运用“讲练结合”的模式学习经纬网的技巧,关于求算距离、最短航线等知识点的学习,我们仍然采用类似的方法,讲解、举例、练习相结合,不再赘述。由此可见,我们运用以上技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中时刻充满激情和朝气,让所有人都沉浸在学习和思考的氛围中,轻松和快乐地学习,这也正是一节成功的地理课堂所必备的。

此外,“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课堂练习的设计除了以上几种技巧外,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七)交叉性

各学科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它们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在高考中,各学科交叉出题,因而,无论课堂还是课外,教师在设置练习时,应加强学生这方面的训练,强化综合,强调学科间联系。

(八)时效性

每一年高考文综的试题,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积累时政信息,是每一个文科考生必做的一件事。教师在授课时,也应注重创新,可以根据学生特点,自己设计一些新颖、实用的题目。

四、结论

美国教育家克伯屈(1871-1965)说:“思维就是对未知的探索”,“困难是思维的原因”。疑问、困难从何而来?它们来自师生之间提出的问题。这样可使学生形成“急盼”、“渴求”的心理状态,加速思维。[7]实践证明,“讲练结合”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应贯穿于授课的全过程,这种模式既不同于“满堂讲”,也区别于“满堂问”,设置练习的关键就在于“巧”与“精”。[8]不同类型的练习,在课堂中起着不同的作用,教师应根据学生情况、知识点的特点、课堂中不同的时间段等灵活运用。

(一)“脑筋急转弯式”、“陷阱式”、“趣味性”,主要用来调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欢乐之余掌握知识。

(二)在系统讲授知识点的时候,设置练习应注意“层次性”、“典型性”,课堂上孩子们理性的思考比外表的热闹更为重要,在此,笔者反对盲目的题海战术,“精简”的例子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理论联系实际”、“交叉性”、“时效性”,主要是为了活学活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让其意识到知识的价值,从主观上提高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构建合理实用的知识体系。

课堂练习可以采用多种提问方式,如学生齐答、分组回答、个别回答等。笔者认为:“学生齐答”节约时间,但是过多的使用,学生就会失去主动性,认为与己无关,失去意义;“分组回答”一般用于组之间的分工或竞赛,比较适合于初中与小学的学生;“个别回答”可以起到督促作用,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课堂中不敢掉以轻心,因为他随时有被提问的“危险”,但是会占用较多时间。综上,这三种方式各有利弊,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教师可以灵活把握。

 

参考文献:

[1]约翰.洛克.教育漫话著[M].徐诚,杨汉麟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

[2]陈澄.地理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3]王敏勤.试谈“讲练结合”的七种方式[J].天津教育,2007,(10):22-23.

[4]赵锋.“五分钟的改变”[J].上海教育,2004,(10):16-17.

[5]张继云.如何高效地搞好高三地理复习[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4,(6):47.

[6]佘树平.谈有效学习高中地理的方法[J].成功,2009,(2):102.

[7]于成龙.高中数学课堂中问答活动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7.

[8]于梅.“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生物课堂的研究与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09,29(5):66-70.

 

 “Teaching and Practising”, Motivating the Eognitive Drive of Students

——A Discussion on the Optimization of Geography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s

Miao Dong-li, Huang Qian

(The Department of Surveying and Spatial Urban Information, Henan University of Urban Construction, Ping Ding-shan Henan 467044)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laws of students’ cognition and understanding in geography classroom, this paper dictates the method and the technique of teaching and practicing, and discuss on the optimization of geography classroom teaching models.

Key words:geography classroom; the eognitive drive; teaching and practising

 

(原载《地理教育》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