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浏览:4421 来源:孝感日报 发布时间:2022-05-13
生物钟俗称生物节律,是生物体内时间结构顺序决定生命活动的节律。生物钟能够调控随时间变化的生活的质和量,因此,调好生物钟是考生高考创造佳绩的一个重要条件。
调节好生物钟就是把考生在高考时间内的身体与心理调整在较佳的状态,确保考试时正常发挥。生物钟调节好了,考生就能够在高考的几天内和每场考试中都进入考试状态,就会精力充沛,提高效率,考出较高水平。
有些考生认为晚上复习功课做作业越晚越来精神,学习效率高,于是养成了一个习惯,总是晚起晚睡,成了“夜猫子”,但他们白天却往往无精打采,学习效率低,时间一长就形成了不科学的生物钟,这样的生物钟是不适应高考的,因为高考的时间一般在上午和下午,在这样要求高效率的高考时间内,夜间学习效率高的考生白天就难以适应,由此便难以在高考时发挥出正常水平来。有一位考生说:“上午考试时我觉得还没怎么清醒,脑子不太清醒,思维不太流畅,手脑也不协调。有时想到这道题该怎么答,但做起来却不太顺手。总之有些别扭,不像晚上做得那么顺。”这多是生物钟失调的原因。
考生调节生物钟需要一段时间,比如20多天,因此建议在5月中旬起即要开始调节,但有的考生自己在家里备考或留在学校里自己复习时。其饮食起居、复习功课时间与在学校里学习的生物钟有时差别较大,有的考生也缺乏自我调节生物钟的意识——最终导致高考精神状态不佳。特别是自我调节与督促能力较差的考生,在自我备考阶段容易让生活规律乱套。因此,为使高考时进入状态,精力充沛,大脑清醒,考出水平,考生就要重视生物钟的调节。怎样调节好生物钟呢?
一是生活制度严格。考生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严格的生活作息时间,使起床、复习、休息、睡眠、娱乐等时间都相对固定,逐步形成有利于高考的生理与心理节律。有些考生在高考前的一段时间由于自主权较大,自学时间多,往往没有固定的生活作息时间,这样就不利于形成适应高考的生物钟。建议制定一个固定的适合自己情况又适合高考考试时间的作息表,并且根据自己情况随时加以修改,使其完善,以确保调节好高考期间的生物钟节律。
二是学习的时间适度。自我备考期间把握复习时间的“度”很重要,否则,也会影响建立高考的生理节律和心理节律。复习时间不宜过多,否则容易产生紧张感、疲劳感、厌烦感,影响复习心态和效率;也不能过少,否则容易产生松懈感,缺乏适当的紧张度。
三是复习紧张感与高考时段同步。复习备考时,上午和下午与高考时间相同的时段内一定要聚精会神,全力以赴。要把这个时间看成就是高考时间,把每天在这个时间内看书、做卷子都看成是高考,特别是做卷子时更应以高考的心态来对待,它不仅有助于调动考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从而使考生提高效率,而且有助于建立高考的生理节律和心理节律,使自己在这个时间内大脑活跃,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学习效率高。为确保高考时段中的以上效果,在与高考同步的时间内不要做与考试无关的事情。否则不仅影响复习效率,而且影响高考期间高效率的生物钟节律的形成。
四是固定休息时间。学会休息就是学会保持高考期间生物钟的节律。高考的时间内考生除了备考、看书、做卷子外,也要劳逸结合,适当休息。正值高考的几天里,考生不要用过多的时间去备考,以免搞得头昏脑涨,不利于高考时间内学习效率的提高。要根据自己的情况确保在休息时间内尽情地放松和休息,使大脑得到充分调节,例如每天在固定时间内散散步、做点小运动,精神轻松心态平和就会使考试更顺手。
五是严格排除干扰。无论是在家还是在校备考,常常会受要到一些外界事物的干扰,例如有人打电话发短信给你,因此,即使是再大的事情也要忍痛割爱,尤其是与高考相似的时间段。如果在高考考试时间段内,能排除外界干扰,确保高考时间内生物节律与心理节律的形成,就能确保在高考时间内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心理状态,真正地进入考试情境。
(原载2022年5月13日《孝感日报》)
撰稿 陈继民
编辑 黄华松
审核 陈继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