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浏览:3959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1-11-19
鲁迅曾说:“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孩子的发达。”可以说,对学生理解、尊重就是打开学生的“发达”之门,也是班主任科学有效治班的良方。“向师性”理论及学生渴望得到尊重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学生都愿意和老师亲近,愿意听从老师的教导,会和老师攀谈学习、生活中的感受,强烈地期望着老师的爱。因此,作为班主任,就是从爱护学生的基点出发,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进入学生的心灵;多亲近、分析、研究学生的情感;仔细地研究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若此,学生便会由衷地对班主任佩服和爱戴,自觉地接受并支持班主任的管理。
理解、尊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不只是领导与服从的关系,更是平等的、和谐的,彼此理解、尊重的关系;班主任不仅是学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更是他们的慈母、榜样、知心朋友。有了这种理念,平时工作中就能广泛征求和尊重学生意见,注重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就能得到学生的理解和支持。许多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往往有较严重的自卑感,他们更想得到老师的理解与尊重。作为人师的班主任,就应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了解他们的需求,给他们更多的关爱,以让他们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育和帮助。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每个人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学生也不例外。所以,理解和尊重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是教育成功的前提。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思想上,很多学生能冲破一些传统观念的束缚,富有理想和进取精神,遇事有自己的“特点”和“想法”,把自己当成“大人”的自主意识较浓,但有人个性较强,易冲动,遇事不冷静。学习上,有人活泼,好奇,多疑,富于幻想,能积极进取,但又有人不善动脑,耍小聪明,甚至害怕困难,缺乏刻苦精神。生活上,很多人能学会独立,但有些学生家庭条件优裕,受家人过分溺爱,自治自理能力较差,尤其缺乏集体观念,例如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和劳动;更不知创业的艰难。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所以面对有些弱点的学生,教育和转变他们,须从他们的心理世界深入探索。若尊重、理解他们 ,自然能赢得这些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有了信任,信息才容易交流,他们的心里话才愿意向老师讲;相反,则表面怕老师,实则恨老师,甚至阳奉阴违。所以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学困生,班主任对他们都应公正、热情、诚恳、耐心,这样,就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班主任的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理解、尊重,打造勤奋、科学的学习集体
学生接触最多的是班主任,在他们的心目中班主任是“权威”,只有理解尊重学生,班主任才有“权”有“威”,学生才会自觉地“勤奋、科学”地学习。第一,班主任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各科教学以及学生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学习中的甘苦和具体问题。要关注教学:及时与科任教师取得联系,帮助科任教师分析情况,拟好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及时适应学生的需要,及时反映学生对科任教师的要求和希望,处理好科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要关注学生:当听到对科任教师的某些意见,或对教师的某些不尊重的作法,要及时引导,消除学生与科任教师之间的矛盾,使学生积极配合科任教师的教学工作,形成师生间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师生心情舒畅地展露教和学的才华。第二,要引导学生各科全面发展。一般说来,学生在学习上各有所长,但有人偏科严重,甚至对个别学科失去学习信心,细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而作为班主任,就要理解尊重学生,积极引导他们分析偏科的原因,弄清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让他们在短板上多花工夫,从而全面发展 。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可以照见你自己,从而对自己采取这样或那样的态度。”作为班主任,理解、尊重了学生,就会自觉掌握这面“美”的镜子,学会科学治班,进而学生们就会在这样的班级里快乐、幸福地成长。
(原载2021年11月19日《孝感日报》)1557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