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斯尼斯人(中国·娱乐)官方网站-正版App Store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威斯尼斯人新闻 > 校园新闻 

从苏东坡画竹悟写作

已浏览:4213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1-09-06

 

苏东坡是位兴趣广泛而有多方建树的才子。他写诗作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能使了然于心者了然于手,“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人称“苏海”。他文列“唐宋八大家”豪放一派,其诗文大名鼎鼎,想象丰富,语言奔放,艺术上成就卓越,文学史上具深远影响。他工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著名的书法家,跟蔡襄、黄山谷、米芾并称为“宋四家”。

苏也能绘画,喜作枯木怪石,竹子还画得不错,不过他绘画的名声似乎比不上他填词、写字和作文,常人称其为画家者并不多见。例如画竹,他跟当时的画竹名家文与可来往密切,并且从文与可那里得到不少画竹的教益,可惜,他画竹总还不是那么顺心。这件事,连苏东坡自己也感到有点儿遗憾,他这样总结自己画竹的经验: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交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手心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看来,苏东坡曾经十分认真也非常虚心地向文与可学习过画竹,文与可也毫无保留地向他传授过自已的画竹经验。其间,文与可把苏东坡当作自己竹画的唯一知音。据苏自己说,有一次文与可给人画了一幅画,嘱曰不要别人在画上题诗作字,若题写则一定要请苏。其时苏东坡偏偏遭贬在外,过了八年,等他回来,文与可已去世。苏东坡含泪在文与可的遗作上题诗;“举世知珍之,赏会独与最,知音古难全……”苏东坡既是文与可的知音,又得到文与可的指点,凭他的聪明才智,照理可以把竹画好。为什么偏偏画得不那么顺心呢?

原来,苏东坡对文与可“成竹在胸”的经验,心里明白,理论上也懂,只是一提笔就不能照着办。他认为,这是“内外不一,手心不相应,不学之过也”。很明显,这里的“学”,不是学理论,而是讲多练。因为练得不够,人家的经验、理论,听来“自视了然”,一拿起画笔则“忽焉丧之”,竹子也就画得不顺心了。苏东坡的这一亲身体会,当然不仅是对画竹而言的,写诗、作文也是一样,所以他说“岂独竹乎?”

苏东坡画竹不怎么熟,所以画起来不能得心应手,他作字则不同,因熟所以能巧。他说:“世人写字能大不能小,能小不能大,我则不然,胸中有个天来大字,世间纵有极大字,焉能过此?从吾胸中无大字流出,则或大或小,唯吾所用。若能了此,便会作字。”学字刻苦钻研,认真揣摩,取法于颜真卿等大书家,又在多练中融会贯通,因而能“胸有成字”。这样,他就挥笔自如,有了作字的自由,有了创造性。这正印证了王羲之指着水缸对儿子王夫之说的“写完十缸水便会写字”的话。

苏东坡画竹作字正反两方面的体会说明: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主要指练,只有多练才能得心应手。就说写作吧,不仅要学习理论和阅读一些作品,更要多动手写。要懂写作技巧更要在写作中运用这些技巧,像苏东坡写诗作文那样,了然于心也能了然于手。福楼拜曾对自已的学生莫泊桑说,不要急着写小说,先描写那坐在自已店门前的杂货商、吸着烟斗的看门人……

多练,让吴道子成了“画圣”,王夫之也成了著名的书法家;也正是多练,莫泊桑掌握了入木三分的描写本领,成了“法国短篇小说之圣”;同样,同学们作文只要多练,也许至少能成为一个不错的写手。

(原载2021年8月20日《孝感日报》)